《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
2.课程编号,210020101246
3.课程负责人,刘宝杰
4.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5.教学团队成员,无
6.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学时,17,学分,1
7.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
8.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课程定位:
科学社会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即便从默顿1938年出版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算起,至今也不过七十余年的历史。顾名思义,它主要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对科学进行分析。由于近代以来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在社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无法忽视的一个领域,大科学时代以来,这种状况也就显得越发明显:大规模(参与人数)、大投入(占GDP的比例逐渐增大)以及高度不确定性(引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伦理等问题)。因此,对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哪几个方面也是见仁见智:根据对知识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如下三条清晰路径:首先,从宏观层面对近代科学兴起的社会条件进行研究,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传统。其次,从中观层面深入到对科学生产的建制化运行的分析,这就是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传统。第三条路径就是从微观层面深入到知识生产现场,对作为知识体系内容的科学进行研究。这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传统。这种对科学的逐渐分化的研究路径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历史角度来说,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层面。最为成熟的就是以默顿为代表的中观层次的对科学建制进行的社会学分析(结构功能学派的经典之作)。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主张科学社会学回归社会学传统,借助于社会学的理论资源、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相关成果,建构一种实践的科学社会学,以专题研究、案例研讨的形式分析科学场域内的宏观——微观问题(建制运行),以及相应的能动——结构问题(主体与建制的匹配)。
教学成效:
启发本专业研究生借助于社会学的理论资源、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相关成果,建构一种实践的科学社会学。
课程思政元素和方式:
在本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扬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第一章 导论(学时:2)
第一节 科学社会学:默顿传统
第二节 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第二章 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曼哈顿计划(学时:2)
第一节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第二节 曼哈顿计划
第三节 关于核武器和核能利用的研讨
第三章 科学共同体(二)科研不端行为(学时:3)
第一节 科研不端行为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科研不端行为的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三章 科学共同体(三):分层与歧视
第一节 科学共同体中的分层与歧视现象
第二节 分层与歧视的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政治:科学例外论(学时:2)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例外的吗?——科学技术的中性问题
第二节 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性别:女性主义科学技术论(学时:2)
第一节 什么是女性主义科学技术论
第二节 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争论:转基因争论(学时:2)
第一节 科学争论与技术争论
第二节 转基因争论的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修辞(学时:2)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修辞的概念及理论
第二节 案例分析及研讨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时:2)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第二节 案例分析及研讨
考核方式,考核方法:考查
组成及占分比例:期末论文100%。
使用教材,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R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无
参考书目,默顿《科学社会学》、希拉﹒贾撒诺夫等《科学技术论手册》、布里奇斯托克《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