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思想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科学技术思想史,
2、课程编号,210020101212
3、课程负责人,刘宝杰
4、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5、教学团队成员,无
6、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
7、学时,51,学分,3
8、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
9、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作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将从思想史角度探究广义理解下的科学的起源后,从古希腊至今的各主要文明,在各历史时期发展出的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应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与方法论观念及原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西方自然科学的起源、发展过程,重要科学家与思想家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观念,较为深入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观念,训练学生的学术文献阅读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和学术报告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增强合作研究与学术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成效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观念,提高思辨能力和学术报告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增强合作研究与学术讨论的能力。。
(四)课程思政元素和方式
在本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扬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第一章 科技思想史概论与科学、技术的起源 (学时:3)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技术思想史
第二节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各自的源头在哪里?
第三节 史前文明的知识传统,巴比伦、埃及等古代文明,科学与技艺的关系
第二章 希腊古典科学(学时:3)
第一节 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原子论者)
第二节 希腊数理天文学的起源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与博物学及希腊医学
第三章 希腊化科学(学时:6)
第一节 希腊化的文明
第二节 阿基米得和力学的起源
1. 欧氏几何与数理天文学的成熟(演绎的几何学、阿利斯塔克和希帕克)
第四节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
第五节 盖伦医学
第六节 技术与工程
第四章 欧洲中世纪与阿拉伯科学(学时:3)
第一节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第二节 古典学术的衰落
第三节 阿拉伯科学
第五章 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学时:3)
第一节 “李约瑟问题”及其当代解释
第二节 天 算 农 医 四大传统学科
第三节 丝织 陶瓷 冶金 建筑 四大技术门类
第六章 欧洲科技文明的起源(学时:3)
第一节 欧洲的技术革命
第二节 12世纪的学术复兴(托马斯•阿奎那、罗吉尔•培根)
第三节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达•芬奇)
第七章 数理科学传统的奠基(学时:3)
第一节 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
第二节 新物理学的诞生(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机械自然观)
第三节 自然的数学化
第八章 实验科学传统的奠基(学时:3)
第一节 从炼金术到化学(帕拉塞尔苏斯、赫尔蒙特、波义耳、拉瓦锡)
第二节 近代生命科学的诞生(人体结构、血液循环、细胞学说、微生物学、巴斯德、生物分类学)
第三节 实验物理学的发展(胡克、法拉第)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学时:3)
第一节 数学方法和机械论哲学(笛卡儿)
第二节 数学分析与理性力学(拉普拉斯、决定论与唯物主义)
第三节 化学革命(原子-分子论、化学作用、溶液理论)
第十章 数理传统与实验传统的统一(学时:3)
第一节 电磁学(电流的化学效应等性质、电磁感应、电磁场、电磁单位)
第二节 光学(关于光本质的争论、光的波动说)
第三节 热力学与分子运动论(热与能量不灭、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光谱分析、电波)
第十一章 科学与工业文明(学时:3)
第一节 与科学无关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热机)
第二节 科学应用于工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机、发电机)
第三节 染料与医药业及武器技术的发展
第十二章 生命新图景(学时:3)
第一节 进化论(达尔文以前的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第二节 遗传学(孟德尔、基因、分子生物学)
第三节 神经生物学与脑科学(认知科学)
第十三章 宇宙新图景(学时:6)
第一节 量子力学(电子、X射线、发射性的发现、黑体辐射、光量子、原子结构、德布罗意波、量子力学建立)
第二节 相对论(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及其哲学问题
第三节 宇宙学(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反物质)
第十四章 现代数学、综合性科学及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学时:3)
第一节 现代数学的发展(分析、非欧几何、罗素悖论、哥德尔定理、希尔伯特问题)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
3.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耗散结构、混沌、分形几何)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时:3)
第一节 大科学时代(LHC、FAST)
第二节 高技术时代的大国竞争(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
4. 环境问题(蕾切尔·卡逊)
考核方式,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与课堂报告相结合
组成及占分比例:
课堂讨论20%、课堂报告30%、课程论文50%。
使用教材,
o 自编讲义 o 已出版的自编教材 R 其他公开出版教材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M].刘珺珺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乔治•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 [M]. 陈恒六等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周昌乐.禅悟的实证: 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田长生.科学技术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王鸿生.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张密生.科学技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肖巍,刘学礼,吴海江.科学: 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麦克莱伦,多恩.世界科学技术通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谢名春.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修·高奇.科学方法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潘永祥,李慎.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舒斯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
德威特.世界观: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Gale, George. Theory of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Logic,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